三、国有商业银行时期的工商银行
1994-2004年间,工商银行处于国有商业银行时期。在渡过由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调整发展期之后,自2000年起,工商银行加快向商业银行目标的改革步伐,提出并坚持“效益、质量、发展、管理、创新”的“十字方针”,狠抓质量效益,全面加强管理,从严治行,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全行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以质量和效益两大类指标为中心的新型经营管理体系,促进了全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的根本性好转,在资金实力、业务创新、跨国经营、信息化建设、机构改革、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率先实行统一法人制度,构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
1993年以后,我国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治理整顿金融秩序为主题,提出了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措施。随着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根据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有关规定和商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的要求,工商银行在业内最早实施了统一法人体制,推行了“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分支机构监控模式,建立健全了集中统一的授权授信、资金管理、信贷风险控制、经营管理综合考核、全面成本管理及内部控制等制度,并逐步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制度与机制。持续加快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在“9991工程”顺利完成后,工商银行又实现了总行对全系统的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
(二)集中精力消化不良资产包袱,资产质量发生根本好转
这一时期,工商银行的经营管理以防范和化解资产风险为首要任务,实施了贷款进入和退出战略,大幅度调整信贷结构,实行贷款新老划断,严格控制新增贷款质量,积极防止存量资产劣变,大力度压降不良贷款,努力消化非信贷不良资产。1999-2000年间,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工商银行累计向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不良资产及转股债权4077亿元。扣除表内应收利息和“债转股”中的正常贷款因素,工商银行实际剥离不良贷款本金2942亿元。2000-2004年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工商银行经过艰苦努力,利用自身创造的经营效益,清收、消化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的“双下降”。按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标准,到2004年末,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降至18.99%,比1999年最高峰时的47.59%下降了28.6个百分点。自1999年以后,工商银行的新增贷款不良率始终控制在1.6%以内,达到了国际商业银行的优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