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80后”是一个非常特殊、非常引人注目的群体。对“80后”的解释,目前国内有多个“版本”,有的把“80后”视为一个特定群体,有的把“80后”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的则把“80后”又按出生年月分成了两个阶段,这其中,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80后”指在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按照这个说法,目前“80后”基本上处于20-30岁之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80后”是我国率先成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显然,这个年龄段的人,按照圣人孔子的说法,是即将“三十而立”的人,也就是说,三十岁时就应该有所成就,有所责任,支撑起整个家庭,当然也应该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从实际来看,“80后”在我们的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80后”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都很大,且面临着不同的财务需要和风险,无论从为自己、为爱人、为孩子、还是为父母等角度出发,做好保险理财都显得至关重要。那么,作为“80后”应该如何做好保险理财,打造“完美保单”,以应对各种风险,真正承担起自己作为上述“角色”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笔者认为,以下六点应该充分考虑到。
保费保额要充足。说到保险理财,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保费和保额问题。“80后”绝大部分都处于事业初期或者上升期,财力压力比较大,但相对于其面临的责任,这并不能成为降低保费和保额的借口,每一位“80后”的朋友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拿出合适的资金规划自己的保险,为自己所承担的各种责任提供充足的保障。根据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保险应遵循“双十规则”,即保费支出以年收入的10%为宜,而保额以年收入的10倍为宜。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每年的收入是5万元,那么其合理的保险费支出应在5000元左右,其保险金额是50万元左右。这是因为,若保费支出过高,会影响现有日常生活以及生儿育女、房屋购置等目标的实现;而保费支出过低,则保额偏低、保障不够,达不到应有的保障作用。
大类选择保障型为先。从功能上看,保险分为两种类型,即保障型保险和投资类保险,前者一般都可以较低的保费投入取得较高的保额保障,而后者的主要功能是投资,其保障功能一般都较为简单,且保额较低。但保险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保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是对未来的人身和财产预先做出的保障,购买保险的真正目的,就是预约一份可靠的保障,希望的是雪中送炭,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为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有人甚至说,保险购买的是一种风险发生时的大量现金的“使用期权”,它能够创造更多现金使用权,所以,一般意义上的保险与投资大相径庭,也不具有可比性。但是,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许多人都把保险视为一种投资,在购买保险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保障,而是试图选择“高收益,高回报”的保险品种,这无疑是错误的,身负多种责任于一身的“80后”在进行保险理财时,首先应该考虑保障型保险,将保障功能作为购买保险产品的主要目标,在满足了最基本的保障型保险需求后,再根据自身和家庭情况适当进行投资型保险的配置,尤其是在投保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该先投保保障型保险。
定期和意外险要先行考虑。在确定了保障型保险为“大方向”后,在具体的险种选择上,最先考虑的应该是定期寿险和意外伤害险。“80后”大部分没有家庭经济压力,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就业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人职业收入很不稳定,同时,他们大多比较好动、好标新立异和冒险,因而遭受伤害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如果发生意外,很可能无法维持现有生活水平,或者无法进行自我救助。同时,由于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必须考虑父母日渐年长,一旦自己遇到不测,父母最好能自己照顾好自己,或者有足够的财力来应对生活。另外 ,如果自己已经结婚或育子,那么压力和责任就更大了,必须考虑到如果自己一旦遭遇不测,妻子和儿女该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从这几个意义上说,“80后”受到意外伤害的可能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都相对较大,因此投保一份保费相对较低而保额却非常高的定期寿险或意外伤害保险是非常必要的,能够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
健康医疗保险必不可少。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现状和医学现实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特别是重大疾病)的概率越来越大,根据有关调查,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中国白领约有70%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医疗险是防范和降低亚健康风险的有效手段。根据“80后”的特点,可以选择住院医疗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前者主要包括住院费用型和住院补贴型,住院费用型主要保障内容是依据保险合同的规定,对被保险人的住院医疗费用进行报销,住院补贴型则主要是依据合同,给予被保险人每日住院补贴等。重大疾病险是给付型的,一旦患重大疾病,保险公司将根据保险合同给付保险金额,被保险人可先行取得保险赔偿,以支付庞大的医疗费用。重大疾病险分为储蓄型和保障型,二者价格相差非常大,投保人可以单独选择某一种,也可以选择储蓄(理财)型+保障型的重疾保障组合,鉴于“80后”的实际情况,以投保保障型重大疾病险为宜,既能节约支出,又能达到保障的目的。
先为自己投保再为孩子投保。“80后”中有许多人已经为人父母,有了孩子后,身为父母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知道了保险重要性的许多“80后”父母都“争先恐后”地为孩子投保,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年龄小,抗风险能力低,所以最需要保险,在购买保险时,他们都是先给孩子投保,再给自己投保,如果资金不够的话,就只给孩子投保,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有的家庭(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的家庭)可能给孩子投了一大堆保险,甚至连孩子的养老险都考虑到了,却常常忽略了自己,没有给自己投任何保险。这种做法,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而且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理念,但是,从保险的作用来看,恰恰都是错误的。诚然,孩子抵抗风险的能力较成人要弱得多,但是真正需要保险的却是孩子的父母。这是因为,在家庭成员的投保顺序上,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一个家庭最需要投保的人是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父母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往往比孩子更需要保障:只有父母健康,才能够保证家庭有持续的收入,孩子才能够正常生活和成长,如果父母或者一方特别是家庭中收入最高的一方因患重大疾病或者伤残不能工作,而家庭又无钱医治,或者因病或发生意外而身故,那么不但会造成这个家庭收入的中断,而且可能导致这个家庭因此破裂,孩子的生活和学业自然也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为自己投一份保险可能比给孩子投一大堆保险要重要得多,因为父母只有更好地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因此有人说,从保险的角度来看,其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保险。
养老保险要及早考虑。近两年来,伴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国人的养老问题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议程,因为“80后”曾经也是“独生子女”的代名词,在未来会普通出现的“421”家庭结构,即4个老人、2个结婚的年轻人和1个孩子,使养老问题显得异常严重。根据一项调查发现,九成“80后”确定自己无法赡养父母。尽管许多人认为中国老人赡养问题不能只依靠家庭,应逐渐转向社会,即由家庭责任主体过渡到国家或社会责任主体,但目前社会养老存在诸多的难题需要解决,且保障水平较弱,用国际上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养老金替代率”比较低,在此情况下,个人及早准备一部分养老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非常重要。因此,建议“80后”在规划好上述保险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为自己投一份养老保险,当然,除了专门的养老保险外,也可以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来代替,也许现在每月只需要投一小笔钱,但时间长了,或者到60岁退休时,就可以积累一大笔钱,到那时,可以一次性提出来用于养老,也可以将其转化为年金,从而提高自己的“养老金替代率”,使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水准不会低于甚至高于退休前。
在综合考虑了上述因素后而规划的保险必定是一份完美的保单组合,它能够帮助作为“80后”的你,更好地尽到对自己、对父母、对妻儿、对社会的责任,从而在未来的每一天里都能够轻装上阵,实现完美的自我。
(工行网站特约 作者:高业伟)
专家简介:高业伟,就职于工行山东潍坊分行,CFP持证人,经济师,财资管理师,持有保险代理人从业资格证书。
注:本信息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