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人民日报:跨越海峡的“父子情”
 

  上班前第一件事,下到一楼问候老爷子,“我挺好,你放心去上班!”下班后,老爷子在窗口等着他,报告一切都好,他再上楼回家。这是上海市普陀区一个普通住宅楼里曾经发生的往事。

  可是,这对“父子”并没有血缘关系。老爷子杨银岳是一位来自台湾的退伍老兵;年轻人名叫朱捷,是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普陀支行的一名普通客户经理。在杨银岳老人生命的最后10年,特别是最后的几年,朱捷和家人、邻里一道,为他养老送终,谱写了一段跨越海峡的父子情。

  业务往来中结下忘年交

  “他是普通的客户,更是需要关爱的老人”

  这一老一少的结缘,源于银行的一笔业务。

  1972年出生的朱捷,生于上海,长于江西,1990年入伍当过卫生员,1993年退伍进入工行上海分行当了经警,后来转岗当了一线储蓄柜员和大堂客户经理。

  杨银岳是一位退伍的台湾老兵,因为儿女离台失去联系,他与老伴从台湾来到上海,并在此定居。此时,老人已经73岁,而他的夫人已79岁。

  2002年的一天,杨银岳夫妇走进了工行曹杨新村第二支行,见到大堂经理朱捷,情绪激动,一通抱怨。朱捷耐心倾听:原来,老人取钱遇到了麻烦。当时,杨银岳老人的钱都是从海外辗转汇到上海远房侄女的名下,部分存款也由侄女在银行开立了存单。存单虽在他的手里,可是他不知密码,也没有存单人的身份证件。

  朱捷将两位老人请进了办公室,几番真诚地询问,得知了原委。第二天,朱捷来到了老人居住地,在居委会的帮助下,找到了老人的远房侄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得到侄女的帮助,顺利地解决了老人大额取款的难题。

  两位老人感激朱捷,也因此成为工行忠实的客户。之后,朱捷与杨银岳夫妇逐渐熟悉起来。从此,两位老人有事没事便来朱捷的银行网点坐着,看着朱捷忙前忙后,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杨银岳老人身患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常年靠打胰岛素控制血糖,每次外出打针,老人和老伴总要花费半天甚至更长时间。听闻此事,朱捷自告奋勇:“我在部队当过卫生员,以后打针的事就交给我吧!”此后,朱捷每周2—3次在下班后来到老人家里,替老人打针,然后再为二老按摩。这样的照料,朱捷坚持了几年,天长日久,两位老人已离不开朱捷了。

  杨老先生感激朱捷,不止一次提出“做我们干儿子吧,不然,我死了以后这些财产都不知道传给谁。”可是,每次都被朱捷婉拒:“我们还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2005年,杨老先生提出要回宁波慈溪老家安度余生,朱捷尽心尽力陪伴他们出售了上海的房产。老人在慈溪期间,因为不放心,朱捷还前去看望过两次。

  遭遇变故,“父子”情更深

  “我父亲走得早,你就是我的父亲,我替你养老送终”

  谁知,世事无常。

  2009年的一天,朱捷接到杨银岳老人打来的电话:“我回上海了,活不下去了……”朱捷一听心急如焚,二话没说,问清地址,当天就赶到了老人的新住所。

  在宁波短短的几年,老人经历了巨大的人生变故:老伴去世了,自己又遭诈骗,一连串的打击,杨老先生的健康每况愈下,财产也几乎一无所有。无依无靠的老人只好回到上海租房居住。原本想一个人咬牙顶住,却不堪孤独,再次拨通了朱捷的电话。

  朱捷赶来了。此时老人已年近80岁,身形消瘦苍老。看到老人的现状,朱捷心疼不已。从此,他顾不上自己的工作忙碌和浦西到浦东的舟车劳顿,坚持每周去探望老人两次,陪伴老人聊天散步,带他洗澡,为老人做饭,整理房间,老人在他的照顾下,生活又渐渐恢复了正常。

  2010年,朱捷调往郊区嘉定支行挂职交流,路途更远了。除去休息日的探望,朱捷仍坚持每周两次在下班后去杨老先生的租房处探望照料。

  杨老先生喜欢孩子,经常念叨有孩子的屋子才会有生气,朱捷理解老人的心思,经常在双休日带着儿子一起去看望老人。朱捷父亲过世早,儿子把杨老先生当成自己的爷爷。

  有天回到家,儿子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朱捷有了灵感:“爸爸,我们应该多去看看爷爷,不然爷爷洗澡都洗得少,他一个人怎么过啊?”他一直在想如何解决老人的照顾问题,儿子的这一句话点醒了他——不能让老人一个人!要把老人接到自己身边照料。

  那天,在浦东杨银岳租住的房子里,朱捷轻声但坚定地问老人:“要不住我那边去吧,离得近好照顾。”“好!”老人一点没犹豫:“小朱,我一直都等着你说这句话,我是真的不忍心再给你添麻烦,但是,离开你我真的不知道如何生活!”说完流泪了。朱捷说: “我父亲走得早,你就是我的父亲,我替你养老送终!”

  帮助老人叶落归根

  “就算亲生儿子也不一定做得到啊”

  一句承诺容易,兑现承诺则需要勇气、爱心和恒心。

  为了能让老人走动方便,朱捷看中了同栋楼房的一楼住户家的房子,让房东把租约还没到期的房子租给他。

  住的难题解决了,新的难题又来了,谁来陪伴照顾老人?“我特别感谢家人和邻里,大家一起制定了日常照料老人计划”,朱捷负责老人的起居和陪伴,孩子由妻子多照顾;工作日的白天,杨银岳老人由朱捷的母亲和一楼的严根娣阿姨一起帮忙看护,晚上和双休日则由朱捷一人承担。

  接来老人,吃喝拉撒样样要钱,钱从哪来?朱捷家庭收入并不宽裕。他和妻子商量,把留给孩子的教育基金提前拿出来,作为老人的养老基金。于是,朱捷几乎承担了老人所有的开销。

  一楼严根娣阿姨说:“小朱太好了,每天早上6点30出门,到一楼,会先去看看杨先生,再去上班;晚上在家做好饭,还会送点菜过来,陪他聊天。过年过节,他带着老婆孩子老妈,端着饭菜下楼来和老杨一起吃,就算亲生儿子也不一定做得到啊。”

  朱捷和家人陪伴着老人安享了最后的晚年生活,2012年8月26日,老人安详地辞世,享年83岁。

  由于无法找到老人的亲属,朱捷一人承担了杨老先生的后事。

  老人生前已经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在老人遗留下的大量电话号码中,朱捷一一拨打,终于找到了老人身在台湾的战友徐明。在实在联系不到老人其他亲属的情况下,一个月后,朱捷和徐明商量将杨银岳老先生尽快入土为安。

  老人生前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够落叶归根。杨老先生曾带着朱捷去宁波老家坟地,再三关照要葬在那里。朱捷手捧骨灰盒,和徐明一道将杨老的骨灰与他的爱人合葬,朱捷举行了儿子为父亲送行的落葬仪式,完成了老人叶落归根的夙愿。

  徐明看在眼里,十分感动。回台湾后,他给工行上海分行写来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并送来了一面锦旗,朱捷持续10年关爱台湾老兵的故事才传扬出来。

  两岸一家 亲在人民

  从最初的业务结缘,到最后的养老送终,朱捷用10年的时光,践行了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凡人善举。

  朱捷10年的坚持,是家风的教养。因为这种教育,在看到老无所依的老人时,他会发自内心地去帮助。当人们好奇于他的善举时,他会说:“我觉得有责任这样做。”

  朱捷的善举,还得益于企业文化的滋养。企业的教育,让朱捷等员工深深懂得,“用我的真心,去换得客户的信赖”。正因此,当杨银岳老人遇到难题时,他会全力以赴去服务。

  朱捷的传奇大爱,还源于两岸人民难以割舍的亲情。叶落归根,是两岸人民共同的传统习俗,正是这样的观念,杨银岳老人会义无反顾地回到大陆,即使遭遇种种变故和挫折。

  也正因此,朱捷能为之持续10年地付出。让朱捷与杨银岳老人共鸣的,正是两岸共同的文化和认同。有了这样的认同,即使时光再流逝,两岸一家亲的基础还能历经考验,日益牢固。两岸一家,真正亲在人民。越走动,越亲近!(摘自《人民日报》)


(中国工商银行 2014-06-2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