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重重危机下全球化面临重构,世界正迎来“亚洲世纪”
 

  全球化处于历史十字路口。

  新冠疫情余波未平,俄乌冲突硝烟又起,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也面临重构。

  “世界是乱的,由于种种原因,公共卫生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难民危机、生态危机和金融风险、债务风险、产业链风险、供应链风险、战争风险交织叠加。四大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急剧增长。”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近日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全球化处于历史十字路口。

  根据世界银行6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俄乌冲突加剧了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世行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9%。在此之前,世行已在4月份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份公布的4.1%下调至3.2%。

  整体而言,CCG主席顾问会认为,全球化大趋势仍未改变,但全球化的形势与方式正在出现变化,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在新的形势面前,中国应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CCG是唯一获得联合国特别咨商地位的中国智库,也是首个进入世界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

  美国支持多边贸易体系兴趣下降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极力推动“美国优先”,以“让美国再次强大”。即便到了拜登政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影响仍在。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认为,全球化最重要的两个制度支柱是美元货币体系和多元贸易体系,“一个供血,一个供肉”。一直以来这两个体系最重要的引领者是美国,现在美国的意愿和能力都在下降,尤其在贸易体系上。由于美国经济产业空心化、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以及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引发美国霸权衰落焦虑,使得美国支持多边贸易体系的兴趣大幅度下降。

  美国对全球化有着非常矛盾的心态。屠新泉表示,美国一方面不满意,觉得这轮超级全球化中美国是受损或相对受损的。另一方面美国又离不开全球化,需要全球化这个体系的支撑。

  从大趋势来看,美国已不太可能再为多边贸易体系做出更大的贡献,美国已经没有能力和意愿进一步开放美国市场,尤其是在美国最近发布的“印太经济框架”中,美国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让步和贡献,未来全球化主要靠中国。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认为,世界正在从无限的全球化走向有限的全球化,过去大部分时间全球化发展呈现无限全球化的态势,世界是平的,资本、技术、产品等等都能畅通无阻。全球化在深度、广度和速度上会无限提升,这也是我们曾经熟悉的全球化。

  但是经过过去的五年,全球化已体现出了它的有限性。吴心伯指出,有些国家根据政治和安全利益建立了墙,使得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阻隔。有限的全球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全球化的减速;二是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趋势;三是全球化的动力在发生变化。

  世界正迎来“亚洲世纪”

  尽管全球化发展遭遇挫折,但大趋势或许依旧未变。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指出,全球化不会终结,因为其真正动力是市场经济。他认为,尽管遇到诸多障碍和反复打击,但只要以资本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不会终结,全球化就会继续下去。

  与此类似的是,纽约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系教授、北大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张旭东也认为,如果把资本主义全球化理解为现代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从来未在和谐、光滑的“历史地表”上扩展,而是成长于各种矛盾冲突和社会障碍中。所以,“当前的境况不是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而是符合全球化历史的发展趋势”。

  此外,陈文玲则认为,全球的投资贸易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互联网、物联网、空中导航系统、人工智能、下一代基础设施和高科技应用发展都是为了互联互通,都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它的必然结果都会使全球经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不是脱钩、对抗、阻断。

  全球化发展过程并非坦途,但也无绝路。迈过了21世纪的门槛,世界正迎来“亚洲世纪”,亚洲和中国未来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吴心伯指出,要推动中日和中欧在全球化问题上的合作,中日主要是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内合作,中欧要继续推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国、日本、欧洲应该成为下一轮全球化主要驱动力,因为美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大可能像过去一样成为全球化主要动力。

  在吴心伯看来,中国要做好三件事情。首先要确保市场的开放性。其次要确保规则的合理性,以市场为主体,以规则为支撑。此外,还要确保资本的获利性,让投资能够获得收益。

  另一方面,屠新泉指出,中国在产业结构上确实存在短板。如何提升引领全球化的信心和能力,以及如何在开放和自主中寻找平衡是非常困难的一个课题,这也对未来全球化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中国需要思考未来应该如何在全球化建设上发挥更大的影响。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黄仁伟强调,新全球化要素的供应者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相一致。“一带一路”是当前最大的投资板块和贸易板块之一,以中国为原动力的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向沿线国家延伸。“一带一路”还可以带动发达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也可视作广义“一带一路”。

  展望未来,黄仁伟认为,“一带一路”从基础设施建设向数字、绿色、健康等领域扩展,将成为全球化的新内涵。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吴斌)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2022-06-2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