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理财

您所在的位置:
又有银行拟增持“护价” 银行股股息已超过银行理财
 

  6月9日晚间,齐鲁银行发布关于稳定股价方案公告,持股5%以上股东及部分董监高拟增持不低于5420.64万元股份。至此年内已经有近10家银行公布了稳定股价的措施。

  多家银行加入“护价”行列

  就在一周前,瑞丰银行发布关于股价稳定方案的公告,称拟采取在领取薪酬的时任董事(独立董事除外)、高级管理人员增持股票的措施稳定股价。

  苏州银行6月1日晚间公告,自2022年4月30日起至2022年6月1日,该行A股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8.65元,达到触发稳定股价措施的启动条件。根据《稳定A股股价预案》,该行董事会将在本行股票价格触发启动股价稳定措施条件之日(2022年6月1日)起的10个交易日(2022年6月16日)内制订本行稳定股价的具体方案。

  除上述银行之外,根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还有浙商银行、渝农商行、重庆银行、厦门银行也已触发稳价措施启动条件。

  银行也展开了积极的“护价”工作。招商银行新行长王良一上任就斥资近77万元增持,市场关注度颇高。5月26日,王良在二级市场以38.33元/股买入招商银行2万股A股股票,此时距其担任该行行长仅一周时间。此前一个多月时间,受前行长田惠宇事件等因素影响,招商银行股价一度从40元以上跌至35.26元的低点,总市值多次失守万亿元关口。

  5月18日,南京银行公告称,公司收到该行第一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的告知函,法国巴黎银行及法国巴黎银行(QFII)增持公司股份比例超过1%。权益变动后,法国巴黎银行及法国巴黎银行(QFII)合计持有公司股份比例从14.04%增加至16.37%,增持比例2.33%,超过1%,并承诺所增持股份自取得之日起5年内不进行转让。

  虽然银行股今年受到大盘拖累表现有些疲软,但是良好的业绩报,还是吸引到机构的关注。

  光大证券研报指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基金持有银行股比例较年初提升1.1个百分点至4.0%,结束了2021年连续4个季度下滑态势,持仓比例提升幅度在各行业板块中居首。

  据分析,当前基金持仓银行股比例相较2019年高点6.7%、2021年高点5.6%,仍有一定提升空间。分银行属性看,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持仓比例分别为0.5%、1.9%、1.5%和0.1%,较年初分别提升0.3、0.3、0.4、0.1个百分点。其中,城商行持仓比例创历史新高,2021年二季度以来,配置比例呈现逐季提升态势,机构配置意愿较强。

  股息已经超过一般理财产品

  从今年一季报来看,银行的答卷也是可圈可点。同花顺数据统计显示,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40家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增速为正,26家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其中16家更是超过20%。

  兰州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最高,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7.86亿元,同比下降1.58%;净利润4.90亿元,同比增长94.05%;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0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12%;营业支出12.2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3.44%。不良贷款率1.82%,拨备覆盖率188.06%,资本充足率12.09%。

  排在第二的是杭州银行,1-3月,该行实现营业收入87.6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73%;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33.0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39%。

  在经济增速承压的背景下,银行的一季报整体亮眼, 中小银行最为突出,尤其农商行,有6家维持了20%以上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其中沪农商行、江阴银行、无锡银行、常熟银行增幅继续扩大,拉动农商行整体增速从15.7%扩大至17.9%,城商行中有8家银行增速超20%,但只有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增幅扩大。

  华西证券分析师刘志平表示, 综合上市银行一季报业绩特点来看,受宏观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的影响,一季度银行营收和利润增速均趋缓,结构上零售贷款投放以及财富业务中收(中间收入)受到一定制约,部分银行资产质量风险也有所暴露。但是在行业不景气的环境下,银行依然积极作为,一方面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尤其是对公贷款投放,保障“以量补价”,另一方面财富业务在客群、渠道等领域积极推进,为后续发力做好铺垫。未来实体有效融资有望修复,银行信贷结构和结构性行业风险也将逐步改善,预计年内业绩保持基本平稳。投资角度看,一季度基金持仓银行比例回升,反映板块防御属性。目前板块对应静态PB仅0.61倍,已充分反映了来自宏微观层面的预期,同时板块股息率处历史高位,投资性价比高,维持板块“推荐”评级。

  华南一家公募基金的负责人表示,目前银行板块的估值已经非常“香”了,不少银行的股息率已经超过5%,远远好于一般的理财产品,看好银行的二季度表现。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叶麦穗)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2022-06-1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