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风貌 | 电子银行 个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购 | 理财 外汇 保险
人才招聘 | 公司业务 机构业务 资产托管 企业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货
金融信息 | 工行学苑 视频专区 网上论坛 投资银行 | 贵金属 债券 超市
货币政策与“日本泡沫”后的实践
 

  最近我们听到美国有大量关于其经济是否会陷入“日本式通货紧缩”或“类似日本的失去10年”的讨论。

  在研究日本的情况时,很多结论的共同之处是经济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日本政策当局的失误或由于日本的独特经济和社会因素。日本经济有特殊性,但日本情况与本次全球危机之间有很多类似之处。我没有想到其他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业也会采取零利率和定量宽松政策。我相信其他中央银行的官员也有同感。

  日本的经验提供了太多重要的和一般性素材来说明日本是独特的。然而,我的印象是对日本情况的分析通常是基于相关事实的非系统研究。我今天想阐述在货币政策研究中应当如何分析日本在泡沫破灭后的经验。

  影响日本经济的7个因素

  泡沫破灭后的日本经济通常被称为是“失去的10年”。1990年代实际GDP平均仅增长1.5%。

  就政策反应而言,在货币政策方面,日本于1991年在泡沫破灭后首次降低政策利率,这是在资产价格达到峰值一年以后。隔夜利率降低到0.5%,并在日本银行连续4年降低政策利率后于1995年实际上降到零水平。在财政政策方面,分别在泡沫破灭后和19981999年两段时间内实施了刺激措施。在实施定量宽松政策之后,财政支出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一直是负数。在金融体系的政策方面,从1998年开始向资本不足的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最终公共资金注入总量占GDP的2.5%。与美国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情况相比,美国公共资金注入较少,仅占名义GDP的1.5%,但资本金注入的速度要快得多。

  在分析日本情况时,下列情况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自1990年代低增长以来,日本经历了3个经济周期。这似乎与“失去的10年”,即日本自19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停滞的说法相矛盾。只要出现复苏的迹象,社会就会预期日本经济将最终摆脱停滞状况和进入全面复苏。当2009年春天发达经济体出现某些复苏迹象时,根据日本的经验,我想用“假黎明”的表述来提醒大家不要盲目乐观。

  第二,在“失去的10年”中,日本并没有出现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发达经济体所经历的剧烈和大幅度的经济收缩。从日本的实际GDP趋势看,当时最大降幅出现在1998年一季度,达到-1.9%。而-1.9%的降幅小于2008年雷曼公司倒闭后许多国家(包括日本)经济的降幅。即使是在19971998年日本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实际GDP水平仍然高于1989年的平均水平,1989年是日本泡沫经济的最高点。

  第三,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日本的单位劳动力GDP增长率高于美国,尽管比1980年代有明显下降。同时日本的实际GDP表现较差。显然,实际GDP增长率与单位劳动力GDP增长率之间的差异反映了日本劳动力人数的减少。因此,在分析泡沫破灭后的日本经济时,关键是要考虑潜在增长率的变化,这是由劳动生产率和人口结构所决定的。

  第四,日本的确经历了通货紧缩,但其程度并不严重。消费价格通货膨胀在1997年变为负值,并且在19972010年累计下降-3.3%,年均下降0.3%。同时,长期通货膨胀预期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在1%的水平。在战后发达经济体中,日本自1990年代后半期所经历的通货紧缩情况是罕见的,但与大萧条的情况相比,价格下降的幅度要小得多,美国1930年代CPI的降幅达到了24%。

  第五,日本的通货紧缩不仅出现在商品价格上,也反映在服务价格上。与美国相比,消费价格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服务价格。这反映了日本名义工资价格调整的灵活性,因为服务业基上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六,日本并没有经历通货紧缩螺旋情况。更准确地说,日本没有出现如下情况:泡沫破灭后价格下降导致经济增长下降,由此造成价格的进一步下降。相反自2002年起,在温和通货紧缩情况下,如果仅仅就复苏的长度而不考虑复苏的力度的话,日本经历了最长时间的复苏。

  第七,日本银行引入了各种创新政策工具。日本银行于1999年首次引入零利率政策;2001年又引入了“定量宽松政策”,即货币市场操作的目标是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的余额,并且使该余额远远高于法定或必要的准备金数量。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跳转页  第1页  共4页

(当代金融家 2011-01-20)
【关闭窗口】
理财工具
期货看盘器
进入>>
黄金看盘器
进入>>
外汇看盘器
进入>>
证券计算器
进入>>
  黄金理财计算器
  外币理财计算器
  股票投资计算器
  国债理财计算器
在线理财规划
 
  购房规划
 
 
  保险需求分析
 
 
  购车规划
 
 
  在线车险规划
 
 
  家庭财务健康诊断
 
 
  子女教育规划
 
 
  开放式基金投资规划
 
  投资风险自测
  投资者教育手册
中国工商银行版权所有 京ICP证 03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