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平安集团和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主办的“平安大讲堂·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金融发展”活动上,开源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牟一凌、平安资本副总经理范飞龙与平安科技数据中心技术专家陈宏吉三位专家就绿色金融议题进行了分享。
开源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牟一凌分享时指出,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传统能源与制造行业、新能源行业、金融行业将迎来巨大机遇。在金融行业中,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与碳金融都将迎来爆发式发展。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近日公开指出,据测算,我国未来三十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远远超出此前普遍130-150万亿的市场预期。
而在巨大的发展机遇下,如何创新产品、厘定标准、激励发展、规避风险,正在考验着行业智慧。中国平安作为金融行业代表企业之一,近年在绿色金融领域布局加快。
在本次论坛上,平安集团披露了其绿色金融成绩单。统计显示,中国平安绿色投资上半年达成1763亿,截至六月全年达成率为123%;绿色信贷方面,上半年达成442亿,截至六月全年达成率为158%;绿色保险方面,上半年达成157.24亿,截至六月全年达成率为47.88%;另外,2021年6月末,平安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余额602.1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7%。
绿色投资不赚钱?社会价值和投资收益并不冲突
在新一轮绿色投资兴起的浪潮中,市场亟需攻克的问题在于,如何平衡好财务价值与环境和社会治理,打破绿色投资并不赚钱的魔咒进而获得超额收益?
平安资本副总经理范飞龙在此次平安大讲堂上就分享了平安资本多年来深耕绿色投资、并从中获得超额收益的经验。
范飞龙指出,中国实现碳中和任务重、时间紧,“碳中和”目标倒逼中国相关行业科技升级换代,过程中亟需大量创造性的技术突破,相关行业也将迎来大量创造性技术突破,势必将涌现原发性技术创新和行业重塑者。因而平安绿色投资是围绕“碳中和”+“科技创新”两大主题叠加领域,资金将更多投向新科技、硬科技、新模式等特精高新类企业,最终以科创板或者创业板实现退出,取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范飞龙进一步指出,碳中和是一场持久战,不是因为概念热才着急布局,平安深耕碳中和领域已经十几年,是真正的“麦田守望者”。因而在一级市场投资领域,平安资本可以秉持初心选择优秀的企业,坚定的把策略执行下去。
据范飞龙介绍,近年来,平安资本主要聚焦消费升级、现代服务与科技、医疗健康、高端制造与节能环保五大领域,其中不乏优秀的“绿色”投资案例,包括深圳环保、三川能源、北清能源、中国天楹、宁德时代、信达生物、药明康德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平安碳中和股权类投资规模已达256亿元,其中清洁能源132亿和节能环保科技77.6亿,占比较大。
而依仗平安集团强大的生态资源,充分发挥险资资金优势、庞大金融客群及销售队伍优势,以及多家子公司带来的业务协同优势,通过综合金融充分赋能被投企业,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从而实现了社会价值与投资收益双赢。据介绍,自2015年至今,平安资本绿色投资团队平均投资回报达到20.5%,平均投资回报率远高于行业水平。此外,团队投资损失率为2.0%,远低于行业水平。
节能减排,金融机构加快变身“绿色”机构
此外,从金融机构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上看,对外投资与赋能的资产层面“碳中和”固然重要,机构自身建设与运营中的节能减排、绿色转型也不容忽视。在活动中,平安科技数据中心技术专家陈宏吉分享了国内节能技术标杆数据中心——中国平安观澜3号数据中心的故事。
近年来,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散热量日渐趋高的现象开始受到各界关注。随着全球对计算、数据存储和通信技术需求的增长快速上升,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提出了“绿色机房”建设目标。
为此,平安积极响应政府节能减排倡导,在满足金融级高可用的基础上,科学论证、大胆尝试,引入了多项节能技术与产品,打造了观澜3号数据中心。这是深圳金融级别数据中心项目里首个实现数据中心PUE小于1.25的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国内节能技术标杆,为金融行业数据中心的绿色发展进行创新与探索。
陈宏吉还介绍,平安充分运用绿色科技,将深圳地标平安金融中心打造为一栋“会呼吸的大楼”。通过采用“免费制冷”系统、热回收系统、高性能立面设计、能源再生电梯等前沿技术,能够节省高达46%的能耗。
陈宏吉进一步指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平安要积极以科技助力碳中和。从平安数据中心层面,要保证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高可用,除了自建以外,对定制租赁的数据中心也将增设节能减排的要求。在数据中心建好后,使用过程中也要做好运维减排,更精细化的采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落地运维对节能的贡献,并利用好清洁能源,实现数据中心日常的运营。此外,通过LEED与国家相关规范等考核体系,使数据中心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要求。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侯潇怡)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