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理财

您所在的位置:
推动组织变革被误传“大裁员”?“示范房企”逆境中生存的无奈
 

  爱拼才会赢。

  上海的虹桥商圈因集结了不少房企总部,业内人戏称“大虹桥”房产圈,一有风吹草动,江湖传言便散播得特别快。6月17日下午,某猎头在公众平台上发布旭辉控股(00884.HK,简称“旭辉”)即将于月底展开大裁员,由于旭辉是监管机构首批示范民企之一,“旭辉大裁员”一时轰动“大虹桥”。但旭辉方面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目前没有”。

  据旭辉董事长林中透露,旭辉正在推动内部组织变革,具体而言,河南事业部调整为郑州城市公司,并入华中区域集团;福州城市公司和厦门城市公司整合为福厦城市公司;广西事业部调整为南宁城市公司,并入东南区域集团。调整自7月1日起生效。

  林中指出,旭辉这一轮组织变革,涉及部分人员的优化调整,但肯定没有因为业务的变化而导致大规模裁员。

  “大裁员”从天而降,旭辉内部员工认为,有可能是组织架构调整被误传了。就在6月16日青岛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旭辉银盛泰与青岛本土国企融发集团联合体以5.6亿元底价竞得西海岸新区两幅商住地,这两幅地块紧挨邻旭辉银盛泰开发的项目。这在业内人士看来,旭辉既然有在区域深耕的计划与资金实力,就不会突发大裁员。

  此前不久,监管机构将包括碧桂园(02007.HK)、美的置业(03990.HK)、龙湖集团(00960.HK)、新城控股(601155.HK)、旭辉等在内的一批房企列为“示范房企”,这些房企可启用信用保护工具,陆续开展债券融资。

  5月27日,旭辉也参与了上交所关于前述5家民企公司债投融资的线上对接会。旭辉在银行间、交易所均获批新的融资额度,但由于一直在等待发债窗口期,目前尚未披露发债新进展。

  与其他民企一样,旭辉所面临的资本市场境况是可以想见的。或许在融资端进展缓慢的背景下,旭辉不得不主动做出调整。“旭辉希望做一些调整,提高组织与人员的效能。”林中指出,“不精简也不行”,组织变革是为了适应行业从粗放型经营管理走向精益型经营管理的转型:精简层级,让组织更扁平;合并业务量较小的区域,让组织规模与业务合理匹配。

  据透露,因开发项目规模缩减而冗余的员工在10%左右,这部分人员将被鼓励分流到不同的区域或多元化业务板块,比如物业、代建业务、长租公寓等。

  组织变革一定会涉及人员调整。旭辉表示,公司坚持“有进有出”,淘汰一部分不匹配的员工的同时,也将入职近800名管培生,其中物业板块300多人,房地产开发板块(简称“房开板块”)接近500人。

  回看旭辉2020年及2021年年报数据,该公司2020年拥有19649名员工,其中房开板块约有8064名员工,物业板块约有11263名员工;2021年拥有25532名员工,其中房开板块约有8041名员工,物业板块约有16709名员工,商业地产租赁板块约有582名员工。“有进有出”原则之下,旭辉房开板块几乎没有人员减少,物业板块甚至还增加了5000多名新员工。

  以“大虹桥”地产圈为例,在资金情况相对稳定的房企里面,旭辉的架构调整与人员变动不算大,新城控股在去年底今年初的时候,已经完成一轮组织架构调整与人员变动。

  行业整体发展放缓给个体带来的压力不可避免。此次上海疫情前后,已有不少华东房企完成裁员甚至将总部搬离上海,比如祥生控股集团(02599.HK)目前已全员搬回杭州办公,弘阳地产(01996.HK)位于虹桥商务区的独栋写字楼因7月租约到期也将不再续约,相当于已搬回南京总部,并且,此前弘阳拟于虹桥商务区拿一幅商用地建企业总部,后因各种原因也放弃了。三盛控股(02183.HK)对于是否搬离虹桥也流露出举棋不定的心态,该公司刚与债权人达成一笔7000万美元、票息12.5%的美元债利息展期半年的协议。这些房企自去年年底以来,均已经历过一波降薪裁员潮。

  值得关注的是,刚结束的上海首批集中供地,旭辉与新城控股均没有报名参与;多家厦门国企反而有所斩获。建发股份(600153.SH)、厦门国贸(600755.SH)、厦门象屿(600057.SH),这几家闽系房企此前就在上海市场有布局,只是规模偏保守。尤其是厦门象屿,已进驻上海及周边市场十多年,品牌知名度却不如很多近几年把总部搬来上海的民企。据了解,在上海拿地不久后,厦门国贸位于“大虹桥”的办公地点也已正常复工。

  国企背景的闽系房企正在伺机崛起,老牌闽系房企旭辉被误传“大裁员”的背后,“大虹桥”房产圈新一轮洗牌的信号也更加强烈了。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唐韶葵)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