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理财

您所在的位置:
【国际大宗商品早报】天气改善芝加哥主要农产品全线下跌 美汽油需求疲弱拖累国际油价回落
 

  ·芝加哥主要农产品期价29日全线下跌,美豆再跌超1%。

  ·美国汽油需求疲弱引发忧虑,美油、布油29日分别收跌0.75%、0.74%。

  ·美联储官员鹰派表态打压纽约金价29日收跌0.8%。

  ·伦敦金属交易所基本金属价格29日收盘时普遍上涨。

  【农产品】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小麦和大豆期价29日全线下跌。当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市场交投最活跃的7月合约收于每蒲式耳455.50美分,比前一交易日下跌7美分,跌幅为1.51%;小麦7月合约收于每蒲式耳693.25美分,比前一交易日下跌7美分,跌幅为1%;大豆7月合约收于每蒲式耳1213美分,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6.5美分,跌幅为1.34%。

  分析认为,美国中部天气条件改善打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农产品期价下跌。目前,美国中部农作物播种大部分已经完成,市场普遍认为今后天气状况将决定农产品期价涨跌。最新预报显示,美国中西部地区天气干燥,大雨集中在平原地区南部。

  【能源】

  美国汽油需求疲弱引发担忧,国际原油期货价格29日震荡收跌。截至当天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0.60美元,收于每桶79.23美元,跌幅为0.75%;7月交货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0.62美元,收于每桶83.60美元,跌幅为0.74%。

  美国里特布施同仁公司(Ritterbusch and Associates)分析师表示,由于利好的季节性因素减少,美国汽油需求的疲弱令人吃惊,无法保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瑞穗证券美国公司能源期货业务负责人罗伯特·约杰(Robert Yawger)表示,在进入夏季驾车季的第二个工作日,汽油裂解价差已经触及5个月以来的低点,6月交货的汽油期货首行合约对7月合约溢价继续收窄,对石油需求释放了负面的信号。如果即将在31日到期的6月汽油期货价格对7月合约的溢价消失或发生逆转,这将会释放出非常负面的市场信号。考虑到夏季驾车季的开始,汽油需求的情况尤其严峻。

  不过,从供应端分析,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公司(RBC Capital Markets)全球大宗商品战略负责人赫丽玛·克罗夫特(Helima Croft)预计,在当前情况下,欧佩克+机制下的产油国没有兴趣增加市场供应并导致油价进一步下跌。当前油价水平已经导致几个产油国增加负债并推迟一些引人注目项目的工期。

  欧佩克+成员将于6月2日召开线上会议,讨论下一步产量政策,市场预计目前的产量上限将在三季度保持不变。

  【金属】

  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交投最活跃的6月黄金期价29日下跌19美元,收于每盎司2360.3美元,跌幅为0.8%。美联储官员有关货币政策的鹰派言论打压金价。此外,有分析师还表示,从技术层面看,黄金期价近期依然保有多头技术优势,但是优势在减退。日线图上一个双顶形态已经形成,暗示近期市场或见顶。

  当天7月交割的白银期货价格上涨2.3美分,收于每盎司32.16美元,涨幅为0.07%;7月交割的白金期货价格下跌20.6美元,收于每盎司1046.2美元,跌幅为1.93%。

  伦敦金属交易所基本金属价格29日收盘时普遍上涨。截至当天收盘,3个月期铜收于每吨10475美元,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26.50美元,跌幅为0.25%。3个月期铝收于每吨2794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64.50美元,涨幅为2.36%。3个月期镍收于每吨2051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48美元,涨幅为0.23%。3个月期铅收于每吨2316.5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7美元,跌幅为1.15%。3个月期锡收于每吨34109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181美元,涨幅为0.53%。3个月期锌收于每吨3112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12美元,涨幅为0.39%。

  消息面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9日将2024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增速调整为5%,较4月预测上调了0.4个百分点。此外,国务院发布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将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

  【日内重点关注】

  17:00 欧元区4月失业率以及欧元区5月工业及经济景气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

  20:30 美国至5月25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第一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修正值

  22:00 美国4月成屋签约销售指数月率

  22:30 美国至5月24日当周EIA天然气和原油库存

  次日00:05 美联储威廉姆斯发表讲话

  次日02:50 英国央行行长贝利发表讲话

  次日05:00 美联储洛根发表讲话

  待定 钢联公布至5月30日当周螺纹钢周度产量和库存

  待定 巴西5月上半月Unica中南部甘蔗压榨量和糖产量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新华财经
【关闭窗口】